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373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萃取纯化漆酶的后萃的过程.在此逆胶束体系中,表面活性剂采用一种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 RL),溶剂采用异辛烷.分别考察了4种不同离子种类(NaCl, NaBr, KCl和KBr)与不同浓度、4种不同助溶剂种类(正丁醇,正己醇,正庚醇及正辛醇)与不同比例、乙醇的含量以及温度对漆酶的后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ol/L KCl或0.20mol/L KBr能够得到较好的萃取效果;在四种助溶剂中,正己醇(比例为0.5)和正庚醇(比例为0.5)效果比较好;乙醇加入量为9%效果最优;最适宜温度为35℃.在上述条件下,漆酶的酶活回收率和纯化倍数分别高达90%,4.7倍.电泳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漆酶的纯化效果较好.研究证明鼠李糖脂逆胶束萃取酶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大气CH4浓度(体积分数)变化特征,2007~2011年,利用内表面硅烷化的苏玛罐采样、GC/FID方法对长沙市郊空气样品中CH4浓度进行测定分析,并结合地面气象要素和后向轨迹,探讨CH4浓度变化特征与源汇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CH4年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在2 012×10-9~2 075×10-9之间,季节变化特征为秋季高,春季低,浓度年较差为152×10-9.通过分析地面风和气团传输对长沙市郊大气CH4的影响表明,长沙市郊大气CH4浓度受西北风和偏南风交替控制,贡献率分别为41.1%和20.4%;引起CH4抬升的地面风包括:4个季节中的W-WNW-NW、夏季ESE-SE和冬季S,春夏季节S则导致CH4浓度降低;夏秋季节源自水稻产区的气团、冬春季节源自能源消费量较高地区的气团,对长沙市郊CH4浓度的抬升有显著贡献,南方长距离传输气团有利于CH4扩散和清除.  相似文献   
33.
北京市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PM10关系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其它污染物的相关关系是PM_(2.5)时空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然而,现有的方法直接从监测站点的角度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难以有效地揭示PM_(2.5)浓度的聚集分布特征;同时,常用的地理加权回归在对PM_(2.5)与其它污染物间关系进行建模的过程中,缺乏同时考虑时间异质性与空间异质性,从而不能准确地描述依赖关系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此,首先借助于空间聚类分析技术,对北京市2014年PM_(2.5)浓度的聚集结构进行探测,在此基础上,通过聚集结构来分析PM_(2.5)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利用地理时空加权回归对北京市PM_(2.5)与PM_(10)季节平均浓度间关系进行建模,依据回归结果分析PM_(2.5)-PM_(10)间关系的时空变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春夏季节PM_(2.5)污染程度及空间变异程度均低于秋冬季节,各季节PM_(2.5)浓度均表现为北部浓度低、南部浓度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时空加权回归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由回归系数进一步可发现,春夏季PM_(2.5)-PM_(10)相关性低于秋冬季PM_(2.5)-PM_(10)相关性;各季节均表现为西北部PM_(2.5)-PM_(10)的相关性高于东南部PM_(2.5)-PM_(10)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为实现对国防工程内部众多电气设备进行有效合理的防护,达到国防工程对电磁脉冲的整体防护要求;以人防工程为例,分析人防工程内部电气设备的功能特点,确定其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人防工程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模糊聚类,通过对模糊聚类结果的分析,探讨对不同种类的电气设备的防护策略。通过模糊聚类模型而实现的分类防护,可以提高人防工程对电磁脉冲的整体防护效率。采用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国防工程的电磁脉冲分类防护中去。  相似文献   
35.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循环经济绩效内涵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多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明确了循环经济绩效的概念;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最后,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2个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模糊评价结果更为合理,而且该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所在。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6.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功能分区是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农业功能拓展和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工作。旨在探索运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星座图法在农业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剖析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从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4大类综合功能选取3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星座图法,根据星座图中各星点的位置,确定各县(市)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分区单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作出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方案。分区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分区单元,按照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湖北省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分为3个二级区共12个二级农业功能区  相似文献   
37.
地区水利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评价形式化、方法单一化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较强等问题。针对以往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其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以江苏省水利发展规划作为研究实例,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进行主客观综合指标权重的计算;从重点工程空间布局角度出发,运用调整后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进行各市环境影响的相对优属度计算。结果表明,全省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相对优属度大于现状和零方案,南通市的相对优属度最大,其次是苏州和无锡。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对比,该理论及其模型适用于地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8.
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SO2、NOx、CO本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是中国华东区域背景站点之一,可代表华东森林及高山区域背景状况。为了解该区域的大气背景状况,评估区域污染现状以及污染物输送在区域污染中的作用,选取福建武夷山背景站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主要气体污染物(SO2、NOx、CO)为期1年的监测数据,研究各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浓度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各气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山背景点监测期间SO2、NOx、CO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9、5.1、409.8 μg/m3,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三者日变化幅度均很小,呈现出单谷型分布型态,说明武夷山背景点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很小,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2与NOx浓度相关性较好,与湿度有较好的负相关,与风速在冬季具有一定的正相关,NOx与CO浓度在秋季和冬季的相关性较好,且二者与温度的负相关性较好。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SO2全年最大浓度峰值主要来自北方采暖季燃煤排放的远距离输送影响,NOx、CO全年最大值则源于生物质燃烧的远距离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39.
针对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强耦合和动态变化特性,提出一种用于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的多模型动态矩阵(DMC)解耦控制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外界入水中氨氮浓度进行聚类,获得以聚类中心为入水氨氮浓度的静态模型集合,分别设计线性DMC解耦控制器;再以当前时刻外界进水氨氮浓度和聚类中心为基本元素,构造切换函数,实现多模型切换。将该方法应用于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中,获得了较好的动态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40.
We develop a spectral framework for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 for a spatial point pattern. Five formal tests based on the periodogram (sample spectrum) proposed in Mugglestone (1990) are considered. A simulation study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power of the tests against clustered, regular and inhomogeneous alternatives to CSR. A subset of the tests is shown to be uniformly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thers against the alternatives considered. The spectral test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ree widely used space-domain tests that are based on the mean nearest-neighbor distance, the reduced second-order moment function (K-function), and a bivariate Cramér-von Mises statistic. The test based on the scaled cumulative R-spectrum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pace-domain tests for detecting clustered alternatives to CSR, especially when the number of events is sm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